本刊記者 徐明皎
近期,“網(wǎng)紅教育專家”趙菊英在社交媒體賬號發(fā)布的幾段家訪視頻被大量轉發(fā)并引起爭議,網(wǎng)友吐槽其為“霸凌式家庭教育”。此前,趙菊英發(fā)布的家訪視頻已獲幾百萬點贊。
面對沉重的教育壓力,家長教育能力不足問題凸顯。家長應如何做?社會需要提供怎樣的支持?本刊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霸凌式家庭教育”并不罕見
“膚淺、無知、幼稚,給,扔到廁所去,自己扔到垃圾箱去?!薄斑@簡直就是穿著尿不濕的寶寶?!薄澳阍椅以?”“聽清了沒有,是你心甘情愿砸的。”前不久,來自“教育專家趙菊英”的幾段家訪視頻引發(fā)熱議。視頻中,趙菊英讓女孩將自己的玩具漫畫書都扔進垃圾箱、讓男孩親手砸碎自己心愛的手辦、在男孩的房間里安裝監(jiān)控……一系列行為被網(wǎng)友吐槽為“霸凌式家庭教育”。視頻中,趙菊英還給學生布置了密密麻麻的作業(yè),給家長布置購買更多輔導資料的任務。
在斯坦福行為心理學博士雷云龍看來,趙菊英式家庭教育并不關心孩子是否有興趣,有沒有內(nèi)驅力,“使用的都是已經(jīng)淘汰的教育方法。”他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會對孩子造成終生創(chuàng)傷。
面對媒體、教育專家、網(wǎng)友的口誅筆伐,趙菊英的幾個社交媒體賬號“趙菊英家庭教育”“家訪中國”“趙菊英聊教育”刪掉了爭議較大的幾個視頻,目前已停更。記者對比發(fā)現(xiàn),其名下賬號的粉絲數(shù)不降反升,其中一個賬號粉絲數(shù)已超過30萬。
在一段視頻中,有位家長直接對趙菊英說:“我們家兒子多,隨便打!”更多的視頻中,面對趙菊英對孩子的“霸凌”,孩子家長呈現(xiàn)冷漠狀態(tài)。
雷云龍接觸過不少家長,在他看來,趙菊英式的教育并不罕見。很多家長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就“解決孩子”。砸孩子玩具、撕破愛書、送走手辦寵物、強制與好朋友分開,是很多家長常用的“教育手段”。
“父母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僅難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會將孩子推向谷底,導致親子關系破裂,讓孩子遭受心理折磨和打擊?!崩自讫堈f。
家長教育能力欠缺
《人民日報》的一則評論指出,類似的所謂“教育專家”能收獲大批擁躉,甚至被邀請前往各地“開課”“家訪”,無外乎是因為“教育焦慮”四個字。
教育內(nèi)卷、教育焦慮,近年來一直是熱門話題。伴隨著教育內(nèi)卷,青少年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
而家庭環(huán)境是導致青少年抑郁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調(diào)查顯示,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沖突/家暴。
雷云龍接觸過很多有抑郁傾向的孩子。在他看來,很多孩子出現(xiàn)癥狀,是“由家長一步步造成的”。其中既有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給予孩子過大壓力,也有對孩子關注度不足等因素。
不過,他同時提醒,在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家長也不要過于內(nèi)疚自責。否則容易走上另一個極端,無條件縱容、溺愛孩子。
果殼心理發(fā)布的《2023中國青少年家庭教育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父母和孩子出現(xiàn)矛盾后,對孩子進行指責、體罰等方式,或選擇不再溝通的家長,親子關系較差,家庭教育效果偏低。相反,有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家長,有主動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意愿的家長,家庭教育效果更有優(yōu)勢,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更為融洽。
“教育的核心一定是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是家長要了解兒童教育心理發(fā)展的一些特點。”雷云龍表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能力水平,不要過高要求。他舉例說,“比如讓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達到初三的學習能力標準,那是不切實際的。”
果殼心理發(fā)布的《白皮書》顯示,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jīng)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實踐中,家庭教育的方法卻很匱乏,家長因“想完成高質(zhì)量家庭教育卻缺乏方法與能力”陷入了更深的焦慮與困境。
“家長要學會找到適合孩子、適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崩自讫堈f。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也進一步明確社會、學校、政府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的義務內(nèi)容。
2022年4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明確管理部門和社會力量共同推進設家庭教育。
在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楊川看來,盡管學校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途徑已基本建立,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多數(shù)家長在遇到家庭教育問題時仍“求助無門”。
在社交平臺搜索“家庭教育”,出現(xiàn)的大多是營銷賬號,權威、公益的教育賬號還比較少見。
家庭教育促進法給許多社會部門都賦予家庭教育指導的責任和義務。不過,楊川表示,不同部門社會職能不一,參與熱情難免不足,指導專業(yè)性也難以保障。
她建議,重視家庭教育促進法與其他法律、政策的銜接。一方面,注重家庭教育促進法與今后的終身教育立法、學前教育立法等相關立法的銜接,強化家長非正規(guī)學習成果的認證;另一方面,及時修改相關政策,如《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等,切實提升家長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她還建議,提升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為父母創(chuàng)造履職條件。一是暢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與其他社會公共服務的渠道,為家庭提供物質(zhì)、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幫助。二是暢通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服務渠道,擴大父母的選擇面。
編輯: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