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明皎
家門口就有心理服務室,居民可以在這里訴說自己的煩惱苦悶,如今已成為很多社區(qū)的“標配”。
進學校、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養(yǎng)老機構……近年來,試點地區(q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覆蓋面逐步擴大,心理健康服務觸角不斷延伸,服務內容更加貼近百姓需求。
受訪專家表示,社會心理服務已成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塑造平和社會心態(tài)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各領域快速變化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和挑戰(zhàn),個體和群體對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凸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張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注重群體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通過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的運用,化解矛盾沖突,促進群際融合,有益于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在她看來,新時代社會治理面臨著由“剛性治理”到“柔性治理”的挑戰(zhàn),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由心而治”為打造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開拓了新思路。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能夠有效緩解矛盾沖突,凝聚社會共識。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僅是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更是一種社會治理體系。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童敏認為,社會心理服務“把基層社會的矛盾預防、調處、化解以及‘理性平和’的積極社會心態(tài)營造融入體制機制建設中”,是心理健康服務的升級,成為我國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會心理服務是牢牢緊扣‘民心’主題的一項新時代特色工程?!睆埨虮硎?,社會心理服務與社會治理的其他體系分工協(xié)作、相輔相成,持續(xù)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國家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
多地開展試點
2018年,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工作方案》,通過試點探索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2019年以來,試點在全國多地開展,積累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探索經(jīng)驗。
建立普惠式心理健康服務站點。山西省臨汾市全市17個縣(市、區(qū))1702個綜治中心全部掛牌成立心理咨詢服務室,2112個村建立了心理服務室;1282所中小學校、8所特教學校、5所高等院校設立心理咨詢室,實現(xiàn)了市、縣、鄉(xiāng)、村四級及重點行業(yè)領域全覆蓋。青島市城陽區(qū)實現(xiàn)各級社會心理服務中心與同級綜治中心、網(wǎng)格中心、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五位一體”規(guī)范運轉,為群眾提供普惠式心理服務。
試點還為社會心理服務參與社會治理提出方案。河南省西平縣提出“社會心理服務+”理念,出臺系列“社會心理服務+”(社會心理服務+黨的建設、信訪穩(wěn)定、矛盾化解、鄉(xiāng)村治理等)工作細則,將社會心理服務納入到網(wǎng)格化管理、矛盾糾紛化解、重點人員管理等工作中去。建立“紅”“黃”“綠”三色三級管理防護機制,探索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開創(chuàng)社會治理新局面。甘肅省嘉峪關市創(chuàng)新“社會心理服務+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融合模式,心理服務室、網(wǎng)格員開展“駐點咨詢+上門服務”,為留守老年人,流動、留守和困境兒童、孤兒,殘疾人及其家屬等群體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過程轉化為理順群眾情緒、增強群眾認同的過程。
試點地區(qū)還打造社會心理服務品牌。青島市城陽區(qū)打造“一城陽光,幸福家園”心理服務品牌。實行“一街道一品牌”“一部門一品牌”,總結形成城陽街道“幸福動車組”、流亭街道“流·聽心聲”、教體“三全心育”、工會“惠心向陽”等服務品牌。對重點人群提供精細服務,打造自閉癥兒童“星語心愿”、孕產(chǎn)婦“快樂媽媽”、老年人“暖心晚霞”、低保對象“小桔燈”、殘疾人“點亮微心愿”等心理服務工作品牌。
2024年5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成立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工作組,評估試點工作情況,總結各地典型做法和試點經(jīng)驗。
建議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如何進一步提升社會心理服務的專業(yè)化、精細化水平,備受業(yè)內人士關注。
張莉建議,廣泛動員社會主體,綜合調動多方心理服務資源,形成“在服務中成長,在成長中服務”的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模式。
她提出,要強化政府在該項工作中統(tǒng)籌布局、政策支持、宣傳引導等方面的職責,落實“黨政領導、衛(wèi)健委牽頭、部門協(xié)同、社會參與”的組織架構。此外,還要重視基層社區(qū)在社會心理體系建設的中堅和基礎力量,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居委會等基層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本土化優(yōu)勢。張莉還建議引導公眾之間主動開展心理幫扶互助,一方面建立對社會心理服務的正確理解和認知;另一方面要從自身做起,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避免其語言或行為對他人造成心理刺激或傷害。
童敏建議,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領域的政社合作、政企合作,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充分運用社會專業(yè)資源賦能社會心理服務。
編輯: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