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莫紀宏
核心提示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這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社會建設的首個綱要?!毒V要》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六大特征”,即“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法治社會建設各項重要論述在政策層面的具體落實。
關于法治社會建設的首個綱要意義重大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毒V要》指出,黨的十九大把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任務艱巨。為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制定本綱要。
《綱要》共由七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主要闡述法治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總體目標;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主要從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guī)范、加強權利保護、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網(wǎng)絡空間等五個方面明確了當前法治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提出了具體舉措;第七部分是加強組織保障,主要就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統(tǒng)籌協(xié)調、健全責任落實和考核評價機制、加強理論研究和輿論引導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綱要》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社會建設的首個綱要?!毒V要》的發(fā)布對于實現(xiàn)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遠景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突出了法治社會建設所要關注的重點事項,為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面和順利推進提供了行動綱領和行為指引,必將有力地保障《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貫徹落實以及具體措施的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
《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這就非常清晰地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六大特征”,即“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社會建設各項重要論述在政策層面的具體落實。認真貫徹落實《綱要》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應當實現(xiàn)的六種理想狀態(tài),不僅可以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提供明確有效的“任務書”,而且能夠通過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真正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各項要求深入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確保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社會建設各項重要論述,通過具體和生動的法治社會建設實踐得到有效落實,為實現(xiàn)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遠景目標提供正確的指引。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六大特征意蘊豐富
信仰法治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賴以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是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鳖I導干部如果不信仰法治,必然會“崇拜權力、崇拜金錢、崇拜關系”,其結果就是“大搞權權勾結、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一些地方和單位被搞得烏煙瘴氣,政治生態(tài)受到嚴重破壞”。領導干部如果不信仰法治,“人民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且會在自己的行動中效法”。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就會明確信仰法治的問題必須從“關鍵少數(shù)”抓起,才能帶動全社會認真地尊崇憲法和法律、自覺地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形成有利于法治昌明的社會氛圍和群眾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獲得社會公眾的心理認同和廣泛支持。因此,信仰法治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法治不彰,必然就會人治盛行;法治彰顯,人治和各種非法治的意識形態(tài)就無立錐之地。
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價值標桿”。法治社會與人治社會以及各種非法治社會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在法治社會中,社會公平正義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基本價值追求。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之所以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就在于按照法治原則辦事,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公平正義。在法治社會中,以實現(xiàn)公平正義為目標,就可以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成本降到最低。因為只要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行為就具有明確的“可預期性”,人們就會在趨利避害的心理引導下,追求法治所設計的制度公平正義。尤其是在解決法律矛盾、糾紛和各種利益沖突中,更需要將公平正義作為解決法律爭議的首選價值目標。按照公平正義原則的要求來處理糾紛、化解矛盾,人們就會心服口服,對司法機關的判決就會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公平正義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和制度根基,是關系黨執(zhí)政安全的頭等大事,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必須把依法辦事與追求公平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贏得信任、贏得民心。
保障權利是法治社會的基礎性社會功能。法治社會區(qū)別于人治社會或各種非法治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法治社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刻關心人民的利益,注重保護公民的每一項合法權益。人民群眾為什么要擁護法治?關鍵是法治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安定及可預期的生活,只要遵紀守法,每一個人的合法利益都會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保障權利是法治社會的基礎性社會功能,一個社會如果不把組成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那么,就無法安撫人心、爭取群眾,就無法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在應當受到法治社會尊崇和保障的各項權利中,生命和健康權利是最重要的、擺在各項權利首位的、應當?shù)玫絻?yōu)先保護的公民權利。面對突發(fā)疫情,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曾語重心長地指出,堅持依法防控,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下的人民民主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治國理政鮮明底色與基本特色,是社會主義制度自身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xiàn)。
守法誠信是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秩序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社會是否和諧有序,除了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之外,組成社會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的道德水準也會對社會秩序的構建和存在狀態(tài)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社會關系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社會關系是否能夠有效形成,是否符合一定的價值秩序,人們之間的交往能否正常和可持續(xù)地進行,直接參與社會交往活動的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社會成員都做到守法誠信,那么,社會關系的秩序就很容易建立;如果人人爾虞我詐、以自我為中心,那么,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就會下降,社會交往的成本就會大幅度上升。因此,要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必須提倡守法誠信。自覺踐行守法誠信,就會形成以法治價值為核心的人們日常行為的道德價值體系,而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猜忌以及人們對政府的不信任、對公共利益的漠不關心。此外,誠信是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基石,也反映了市場體系發(fā)育的成熟程度和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企業(yè)家要始終將誠信守法作為經(jīng)營活動中一項基本的準則、必備的素質、必須承擔的責任。在認真經(jīng)營、努力發(fā)展壯大硬實力的同時,遵紀守法、率先垂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提升企業(yè)的軟實力,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守法誠信的作用,對企業(yè)家是這樣,對全社會也是這樣。因此,守法誠信是法治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性道德準則,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除了要讓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成為法治社會的思想基礎、制度基石和實踐要求之外,還需要讓法治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充滿活力意味著法治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依法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一系列保障個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法律法規(guī),施展自己的才華、謀取個人合法利益的最大化;和諧有序就是要讓參與法治社會建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樹立起“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意識,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和諧地與他人相處,正確處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在和諧的社會秩序中充分享受法治建設帶來的各種紅利,自覺地做構建法治社會、維護和諧秩序的合格公民。
編輯:楊姣姣